乡村振兴|乡村旅游看“老友”,“六个抓手”成就经典
更新: 2019年11月06日点击量:
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10.64%,2018年底这一数字增长为59.58%,这说明至少六成的中国人已经离开乡村,并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,然而乡村与农业仍然作为重要意象,成为与“故园”、“家乡”相联结的记忆符号。而我们熟知的农场,也将在当下的乡村旅游浪潮中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士别三日,“老友”来了 农场旅游,一场撩动心弦的“老友重逢”。 1、触动回忆的情感锚点 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中
194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10.64%,2018年底这一数字增长为59.58%,这说明至少六成的中国人已经离开乡村,并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,然而乡村与农业仍然作为重要意象,成为与“故园”、“家乡”相联结的记忆符号。而我们熟知的农场,也将在当下的乡村旅游浪潮中迎来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。
士别三日,“老友”来了
农场旅游,一场撩动心弦的“老友重逢”。
1、触动回忆的情感锚点
上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,中国有一种生产组织叫国营农场,生产队是它的基本劳动单位。虽然它们已经退出历史舞台,但这段经历却成为很多人不可磨灭的记忆,如今他们已成为旅游市场中休闲时间最充裕的中老年客群。
2009年,一款模拟经营类游戏风靡中国,它叫“QQ农场”。当年它的火爆程度已经很难形容了,但它依然作为时代符号铭刻在了一代人的心里,如今他们已成为旅游市场中消费能力最强的中青年客群。
2、乡村旅游的持续升级
从农家乐到民宿、休闲农庄,再到美丽乡村、田园综合体等,从单一的食到食宿玩复合,从单纯的消费活动到消费环境再到消费体验,乡村旅游的品质、内容、体量都在不断地丰富、完善和升级。那么未来乡村旅游还可以如何进化呢?休闲农场给出了一个答案,以产业化为中心,走规模化、现代化、景观化、休闲化、生活化的综合发展之路。
3、亦“旧”亦“新”的社会心理
在乡村,他们不仅要去找到“旧回忆”,还要找到“新乐趣”;他们要去乡村拥抱“泥土”,还要在其中找到“潮流”。而农场,既有历史记忆,又承载现代性与科技性,正是一个链接过去、通向未来的时空载体。
经典农场的“六个抓手”
依托农业土地集约利用基础,台湾和日本的农场旅游走在了世界前列。在对台日六大农场分析中,我们发现了经典案例中共通的“六个抓手”:
1、景观造极做吸引
花海是最常用、最有效的打造景观吸引的手法,单色花海或者四季花海都有非常强的市场号召力。当拥有景观产业资源时,也可以通过集群来造极,如台一农场的绿雕公园、Ecorin村的英式庭院群等。如果没有产业资源,优秀的生态环境经过包装也能成为景观吸引,如卓也小屋的乡村山居。如果没有自然禀赋,还可以通过主题化来人为赋予景观吸引,如MokuMoku农场里随处可见的猪景观。
2、文化故事立品牌
文化是区分个体的最佳手法,没有什么比一个动人的故事更能让人记住的了:来香草中寻找能量吧、一个花神治愈了受灾的人们、为了一只猫头鹰买下了整座山……
3、特色体验利分享
到了农场,看看美景,听听故事,还不够,必须要一段特色体验才行。制作精油、吃吃花食、采采蜂蜜、看看小猪运动会等,别致难忘又值得分享。
4、亮点配套增效益
食宿购是旅游要素中最不可缺少且最出效益的部分,将配套做出亮点,增加记忆点的同时,还可以提高客单价,延长游客停留时间。
5、农业基础是底气
有项目前身为农业项目的,如台一农场前身“台一种苗场”、富田农场是薰衣草种植基地;有操盘手是农业专家的,如花露农场主30年园艺经验、卓也小屋主人夫妇都是农校老师。
6、支柱产业是命脉
旅游是引流,造血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相对薄弱,只有以旅游做品牌,进而带动支柱产业。通过支柱产业实现造血,才能让整个项目根深叶茂。
巅峰案例:鲁家村
鲁家村,位于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,8年前还是一个穷村,如今已蜕变为“开门就是花园、全村都是景区”的中国美丽乡村新样板。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标杆项目,在这场“农场复兴”中被寄予厚望。巅峰智业,以专业性和引领性,全力助推鲁家村实现旅游兴盛、农业发展、乡村振兴。
目前,国外及台湾地区的休闲农场已经非常成熟,而国内的农场旅游还相对处于初级阶段。如何在农场旅游热潮中拔得头筹,并获得可持续发展,经典休闲农场的“六个抓手”能够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。
作者:达沃斯旅游院文旅规划设计院 张艳